>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小天地做大文章——教师发展中心跨越式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2016-01-22发布单位:教师发展中心 已浏览次数:次 )

编者按:120日,2015年学校年终考核结果揭晓,教师发展中心在机关职能部门考核中名列前茅,宛如一匹黑马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成立才短短两年多的部门,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走进中心,听一听他们弯道超车开启轻工大崛起模式的故事,希望在先进典型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引领下,广大师生全心投入学校建设与事业发展。


时针指向12点了,窗外寒冬料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胜全站起身来,离开资料室,穿过冷飕飕的走廊,推开录播间的门,眼前的一幕又一次深深地感动了他:经管学院的三位年青老师正在专心致志地录播精品课程,全然忘了时间飞逝,忘了冬夜寒冷。

他思绪万千,不禁回忆起中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两年来,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校教师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的积极配合下,中心攻坚克阻,全力以赴,在全国高校教师发展风起云涌之际,抓住机遇,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抢抓机遇建中心 微天地展大身手

绿植,藤椅,热腾腾的咖啡;蓝牙,转椅,移动自如的讲台;电视,白板,高清的录播设备……4个现代化微格教室,1个多功能评教室,还有与校工会共同建设的全功能大教室,与教工餐厅联合打造的温馨午餐沙龙空间等等,老师们突然发现:咱们的教师发展中心竟然如此高大上了!在赏心悦目、环境宜人的中心,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高校同仁们,参观中心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们有多少人?花了多少钱?”每每这个时候,张胜全都会微笑着为来客一一盘算家底。的确,如今的社会人财兼备好干事,许多时候有钱也干不了事,但恐怕最难的是没人没钱干好事、干大事。中心筹建时缺三样:缺人、缺钱、缺空间,只有一间房,两个人,捉襟见肘的一点钱。

眼前困难重重,肩上责任千斤。张胜全明白:这是刚起步的朝阳事业,关乎学校未来发展。常言道,一张白纸好作画。上任后,他立即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到国内高校发展较好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卓越中心观摩学习,深入调研。考察归来,他有了底气,有了蓝图。

没有人?一个顶俩!两年来,张胜全基本没有按时下过班,每天早上730到办公室,晚上10点多回家,经常陪老师们加班到夜里12点。诚如党委书记肖波所言,“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是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中心只有两位老师,“每次中心有活动,那两位同志就没有时间概念了,从头陪到尾,还有茶水服务,很温暖啊!他们集导演、编剧、策划、摄像、场记、剧务、搬运、勤杂、清洁卫生大妈于一身。”机械学院教师刘翔由衷地说道。

没有钱?自己动手!张胜全是中心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从每个教室的规划、装修、设备购置,到铭牌制作、家具摆设……事无巨细,亲自动手。他真正做到了一分钱掰两半,可有可无的坚决一毛不拔,与商家讨价还价是常态,还曾经到淘宝物色移动讲台。走廊里的绿植是他找商家化缘,自己找扳手铁丝,做成钩子挂到梁上的;教室里的大电视,是别的单位闲置不用的;沙龙空间的投影幕,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

但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张胜全曾任计算机专业教师,懂技术,懂时代趋势,更十分清楚中心的宗旨与目的:全力搭建平台,为全体教师服务,提升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对于微格教室的现代化录播系统,储存教学资源的服务器等核心设备,货比三家,精挑细选,绝不含糊。硬环境高规格,软环境高品质,张胜全紧紧抓住了“微”时代的大机遇,在新教师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小天地里做出了大文章。

新教师半年不上课 微格教室练真功夫

海归博士后滕璇璇是去年12月入职的,一进校就听说学校新出台了“新教师半年不上课”的规定。她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虽然做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但是“从来没有上过课,心里挺怵的”。今年上半年她在电气学院办公室做了半年的行政工作,同时跟班听课并备课。这学期她参加了新教师入职培训,“有人系统地教怎么做教案,怎么板书,怎么进行课堂控制,挺有启发的!我们大家都觉得帮助挺大的!”采访的时候,滕老师笑得自信而舒坦。

“教师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上得好不好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副校长周坚坚定地说,“我们要帮助教师上好第一堂课!”如今高校招聘一般要求博士学历,但是博士科研训练多,师范训练少,结果发现他们的教学效果非常差,在全校教学评价排名后10%的老师中大部分是新教师。而且新教师一上讲台便受挫,自信下降,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之路。于是学校党委下了决心,不管课时量多么重,也要坚持新教师半年不上课,等他们练好功夫再站讲台。

教师发展中心针对这一问题,精心制定了以三会能力(会教学设计、会讲课、会评课)为导向的新教师培训“三部曲”:第一阶段教学理论学习,开设了教学设计、ppt设计、教学礼仪与修养、板书设计等一系列培训课程,着力提升教学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是微格教学演练,要求每位新教师设计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每天设计一节微格教学教案并上台讲课十分钟,通过回放录像、同伴互评和专家评价三种形式反馈评课信息。第三阶段为主讲资格考核,学校成立不同的专家组,通过现场直播方式,在评教教室评议打分,综合考核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讲课能力。只有考核合格取得主讲资格证后,新教师方可执政上岗。这种系统、规范的新教师师范培训模式,还受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路培训中心邀请,通过网路直播讲座向全国高校作了经验分享,受到包括师范专家在内的全国高校同仁的高度评价。

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培训,第一批培训合格的28位新教师有25位初次走上了讲台,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有16位新教师进入优秀之列,其余均在良好以上。从培训前基本没有新教师获评优秀,到培训后64%的新教师获评优秀,凸显了新教师培训的效果。另据悉,今年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历时半年、全员参加,已取得决赛资格的17位选手中新教师占比超过20%常态化、可持续的新教师培养,不仅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互联网+高等教育 微技术各显神通

如今高等教育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吸引广大学子爱上课程,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外国语学院教师李鹏说:“中心为我校的教师交流打开了一扇窗,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战略,给老师们的业务交流创造了诸多机会,还悉心为大家参加各种讲课微课比赛助力。身为普通教师,我们由衷表示感谢!”

的确,中心因“微”而为,不仅举办了多期工作坊,特邀全球教师职业培训专家王秀槐等来校传授一流的微课经验;而且每年选送百余名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同时联手教务处、各学院,大力推进微博、微课、微信等微技术进课堂,有效推动了中青年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中心还开展了微型学术沙龙、教学研讨、QQ群组等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微平台,促进教师学习、交流与共享,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热情。

曾老师的微课获了全国大奖。今年10月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上,生工学院曾万勇的《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喜获全国二等奖。专家组认为该作品“导入设计新颖,实验步骤讲解清晰;整个微课以问题引导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兴趣,值得推广”。艺传学院詹薇的《汉族民歌》同时获得全国优秀奖。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教师所获成绩在湖北省所有参赛高校中名列第一,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吴老师的微信深受学生喜爱。“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微信公众平台是生工学院吴菁创建的一个课程交互平台,也是中心2014年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成果之一。生动的画面,昂扬的配乐,加上有趣的旁白,令学生们对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据统计,90%的学生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对课程学习有帮助。他们很乐于接受这种方便、实用、形式新、传达信息快的平台,认为可以随时获取新知识,同时加强与老师的课前课后交流。

李老师的翻转课堂精彩迭出。学生们穿上精心搭配的服装,演绎英文话剧、主持专栏节目、表演中国故事……外国语学院李冰冰甚至将课堂搬到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录播间,俨然由老师变成了导演。情境表演让同学们既紧张又兴奋:“马上轮到我们了,赶紧再背一次台词!”这样的英语课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还有外国语学院郭敏团队的英语“微学习”平台,将读写课堂+平台+自主学习集于一身,创造出了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新模式;生工学院李琴的微课《咸得要命,富得流油——盐析原理解读》获2015年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运用微技术的老师还有很多。正如国家级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所说:“教师参加课程报告论坛,并在微课比赛中喜获丰收,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短短两年时间,中心在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一举走在了全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前列。如今的中心“颜值”爆表,人气高涨,不仅成为本校教师衷心点赞的教研圣地,而且吸引了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百余所高校教师发展同仁观摩调研。

刚被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为专家的张胜全,有一句“三从四得”的名言在全国教师发展领域广为传播,即从“新”(教师)开始,从心出发,从我做起;教师得到发展,学生得到发展,学校得到发展,所有人得到“爱”。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学校在教师能力发展的沃土上,已经播下了一颗饱满的、充满爱、彰显生命力的种子。终有一天,它必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